工作人員觀察記錄大球蓋菇生長情況。
●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羅琴文/圖
3月5日,記者從南充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林業科研試驗示范基地近日傳來喜訊——我市首次林下試種大球蓋菇成功。這一成果標志著南充市探索林下經濟新模式取得重要進展,為全市推動林地資源高效利用、提升林業綜合效益提供了重要示范。
大球蓋菇破土而出生長盛期即將到來
近日,記者在位于順慶區新復鄉七坪寨村的林業科研試驗示范基地內看到,一片翠綠的竹林下,一朵朵棕紅色傘蓋的大球蓋菇破土而出,收獲場景煞是喜人。
看著基地里破土而出的一叢叢大球蓋菇,市林科所科研技術人員沈玉繁臉上浮現出喜悅的神情。在查看了基地大球蓋菇生長情況后,沈玉繁緊接著就和同行技術人員陳春艷開始大球蓋菇數據測量記錄。“這一株單菇重量66克,全長12厘米,柄長8厘米,柄粗1.21厘米,菇蓋直徑2.25厘米……”沈玉繁拿出游標卡尺、計重器等工具進行測量,陳春艷在一旁進行記錄。
“我們每周要過來四五次,密切觀察菇的生長情況,隨機選取部分菇進行測量記錄。”沈玉繁告訴記者,目前基地大球蓋菇種植面積約一畝,菌種于去年10月播種,目前處于生長初期,隨著氣溫回升,生長盛期即將到來。目前基地7天鮮菇采摘量150公斤左右。“大球蓋菇鮮菇食用口感佳,很受市民喜愛,試種成功后給林農帶來的經濟效益很不錯。”沈玉繁說。
沈玉繁介紹,大球蓋菇適宜溫度在15至20攝氏度之間,具有適應性強、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等特點,其生長周期與林木休眠期互補,能有效利用林間空地資源。“通過‘林木遮陰保濕+菌菇廢料還田’的循環模式,既無需額外占用耕地,又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每年每畝林地可增收鮮菇1250公斤以上。”南充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專家表示,該模式充分體現了“以林養菌、以菌促林”的生態效益。
開展竹林循環經濟研究有效利用林間空地資源
據悉,2024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建設“天府森林四庫”實施方案》,市林科所結合丘區林業發展實際,選擇在林下經濟方向開展探索,經過充分調研,與省林科院“聯手”,啟動竹林循環經濟作物配置技術研究項目。
據介紹,該項目旨在結合我市林業產業的現狀和優勢,通過“竹筍培優”和“林下增效”兩大工程,充分利用竹林空間和林下生態環境,采用林下種植模式大力發展林下食物生產,提高竹林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動區域經濟的綠色發展。該項目通過種植大球蓋菇,形成“竹林—菌類”循環復合經濟示范點;以竹林復合經營為切入點,開展“竹+菌”林下仿生栽培試驗,探索經濟環保的“竹+菌”培養基料;在出菇后對林地土壤質量進行診斷與分析,確保生態循環的可持續性。
基于試種成功經驗,市林科所下步將通過建立“科研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推廣體系,開展技術培訓、提供部分菌種等。“大球蓋菇采摘周期預計到4月底,大球蓋菇種植結束后,就可以采收竹筍,竹筍采收周期為5到10月,竹筍采收結束后我們又將在林下試種黃精中藥材,這樣最大限度利用林地空間,提高土地單位產值。”市林科所副所長易銳介紹,南充市現有森林資源面積782萬余畝,其中適宜發展林下經濟的面積逾百萬畝,若被充分利用,預計每年可新增林業產值上億元,有效助力農戶增收。
“我們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天府森林糧庫’建設,將林下經濟培育成鄉村振興新引擎。”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林藥、林菌、林禽等多元林下產業的協同發展,南充正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綠色崛起之路。
儀隴縣銅鼓鄉的花事盛景。張梓睿攝 馬鞍鎮險巖村桃花盛開。張雪攝 ●尹小麗 春風執筆,為川東北大地潑灑斑斕油彩。儀隴的阡陌田壟間,金浪翻涌的油...
西充縣四川天馬山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晚熟柑桔基地。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梁洪源攝 3月13日,南充在農業領域邁出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步,農業農村部信...
近日,閬中市柏埡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內5000多畝油菜迎來了盛花期,金燦燦的花海吸引了游人前來賞花觀景,拍照打卡。(王玉貴攝) 佘家溝千畝李花五百...
遠眺南部縣升鐘鎮高標準農田。 ●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易立權/文梁洪源/圖 近年來,在嘉陵江畔的南充,一場以建圈強鏈為重要抓手的農業變革正在持續...
聯系我們
電話:0817-2719266
傳真:16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99號“恒河羅曼威森”11樓。
郵編:637000
郵箱:1103197942@qq.com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
關注 好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