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儀隴縣雙勝鎮糧油現代農業園區一隅。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梁洪源攝
●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馮方雄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的戰略部署。
朱德故里,德鄉儀隴。位于川北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的南充市儀隴縣,千年文脈與零散平壩交織的地貌,既沉淀著厚重的農耕文明,也為現代農業發展帶來挑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進程中,儀隴將如何破局突圍?3月18日至19日,跟隨“相約美麗德鄉儀隴助力丘區農業樣板”全國晚報文化記者編輯儀隴行活動的腳步,記者走進這片紅色熱土,探尋答案。
筑牢底線穩住鄉村振興根基
在新政鎮銀山農村社區的現代化育苗大棚里,70歲的龔德珍熟練地打理著玉米幼苗。“過去種三畝地‘望天收’,現在在合作社務工年收入有兩萬多。”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上笑意舒展。這片占地12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正是儀隴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生動注腳。
“集體經濟強了,鄉親們的日子更有奔頭。”銀山農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彭靈賢指著新建的溫室育苗大棚說。這個由省直機關工委100萬元幫扶資金建成的智能大棚,目前已正式進入大量育苗階段,通過蔬菜商品苗、玉米苗的培育,預計今年可實現營收50萬元。社區還通過“集體搭臺+群眾唱戲”模式,舉辦了壩壩宴、發放醫保補助、獎勵優秀學子等系列惠民活動,讓582戶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防返貧監測要像繡花般精細,為此我們建立了‘自主申報+網格監測+部門預警’三道防線。”儀隴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龐毅介紹,2024年該縣共完成28.4萬戶防返貧信息排查,新納入動態監測對象222戶733人,通過“四個一批”幫扶措施穩定消除風險177戶,消除率達61%。對全縣818戶未消除風險監測戶制定幫扶措施3690項,制定落實開發式幫扶772戶,確保幫扶舉措“藥到病除”。
在政策托底與產業帶動協同發力下,儀隴也交出了亮眼成績單:兌現產業獎補資金985.5萬元,發放“雨露計劃”補貼768萬元,開發臨時公益性崗位2130個,脫貧勞動力和監測戶勞動力年均務工規模達4.15萬人。以商務部定點幫扶、東西部協作等幫扶力量凝聚合力,落實資金8676萬元,將項目建設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兜底民生保障底線緊密聯結,持續助力欠發達縣域振興發展。
做強產業激活振興核心動能
3月的川北丘陵尚存料峭春寒,位于儀隴縣土門、銅鼓兩鄉鎮的蠶桑現代產業園萬畝桑園已泛起新綠。放眼望去,桑樹整齊排列,小小的嫩芽在枝頭舒展。
桑園深處,儀隴縣軒馨種植養殖家庭農場負責人張高春正在施工的溫室大棚中忙碌著。這位土生土長的銅鼓本地人2019年毅然放棄了在深圳的工作,選擇返鄉創業。“去年共養蠶240張,產繭12噸,實現產值66萬元。”張高春停下手中的活計,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接著介紹道,今年農場還投入20萬元準備新建10個溫室,計劃發展西瓜、草莓、羊肚菌等立體種養。春陽下,他的工裝沾滿新鮮泥土,話語中透著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的篤定:“布碧絲公司包技術、包回收,采桑高峰時能帶動50多個村民務工,人均年增收超1萬元。”
像軒馨這樣的家庭農場,在儀隴縣蠶桑現代產業園內共有88個。作為四川省四星級現代農業園區,這里核心面積達1.5萬畝,覆蓋了土門、銅鼓2個鄉鎮的12個村。通過龍頭企業全額投入建基地的“三統兩分一返一保底”運營模式,(緊轉3版)
(緊接1版)吸引了眾多返包業主、家庭農場、專合社以及村集體組織參與到管桑養蠶中來。每年可養蠶近4萬張,產繭1600噸,帶動1967戶農戶戶均年增收1.13萬元以上。
張高春口中的布碧絲在位于距桑園40公里外的儀隴河西工業園內,此時公司繅絲車間里,卻是另一番火熱景象。六組自動化繅絲機轟鳴運轉,女工們身著工裝,在氤氳蒸汽中穿梭檢視。隨著纖纖素手靈巧翻動,瑩白的蠶繭在80℃熱水中翻滾舒展,48根生絲通過電子清糙機完成并絲,最終纏繞成錠。“這批有機生絲要發往意大利,目前我們的國外訂單已排到了7月份。”繅絲廠廠長錢洪平輕撫絲錠介紹,公司采用的歐盟有機認證技術,讓每噸生絲價格比普通產品高出一大截,去年出口創匯突破4000萬美元。
這種“園企共生”的產業圖景,正是儀隴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在儀隴縣農業展覽館大屏上,跳動著全縣2024年的產業成績單:全年糧食播面115.4萬畝,總產量45.2萬噸,同比增長1.8%,居南充市第一位;生豬年出欄78.118萬頭,居南充市第二;肉牛年出欄3.41萬頭,居南充市第一。
“產業振興不能單兵突進,必須打好組合拳。”儀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吳江指著屏幕中的產業地圖分析,按照“三線三片六組團”產業布局,儀隴已成功構建糧油、柑橘、蠶桑三大種植業與生豬、肉牛、水產三大養殖業為重點的“3+3”產業格局,成功創建稻藥、蠶桑、糧油3個省星級園區,柑橘+生豬、花椒、水產3個市級園區以及16個縣級園區。
創新機制破題丘區發展瓶頸
春韻喚農忙。儀隴縣雙勝鎮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的萬畝麥田翻涌著翡翠色波浪,北斗導航播種機在坡地織出筆直的五線譜,無人機群掠過青苗噴灑葉面肥,與遠處呼嘯而過的高鐵列車共繪現代農業協奏曲。“過去丘區地塊零散、農機難下田,現在連坡地都能種出‘尺子量過’的莊稼。”正在調試設備的農機手老周擦了把汗,身后電子屏實時跳動著土壤墑情數據。
作為儀隴縣打造“天府糧倉”丘區樣板的核心戰場,雙勝園區的蛻變密碼藏在去年成立的縣糧油協會里。這個聯合42家規模種植主體的聯盟,正以“統一采買+技術共享+訂單收購”模式重構產業生態。“以前各家的種子價差最高達15%,賣糧更是各顯神通。”種糧大戶鄭勇旗彎腰抓起把麥穗,給記者算了筆賬:他承包的500噸小麥今年通過協會統銷,預計增收可達到5至10萬元。目前協會已覆蓋全縣21.7%的糧食播面,并將進一步輻射普通農戶,幫助他們在農資購買、產品銷售上降低成本、擴大收益。
“我們以‘一盤棋’思維重塑丘區農業版圖。”吳江介紹,全縣沿“新馬線”“儀北線”建成糧食安全產業帶35萬畝,建設“天府糧倉”丘區樣板雙勝、馬鞍兩大核心項目區,搭建“1+6+40”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丘區農業生產基礎能力與服務能力實現“雙提升”。
科技基因的注入讓這場農業變革更顯硬核。距園區不遠的儀隴縣育苗中心內,智能溫室大棚里呈現出別樣春景。循環運動式立體苗床上,嫩綠的玉米苗整齊列隊,頭上的溫濕度顯示器閃爍著紅色微光。中心負責人王峻峰輕點控制按鈕,床架應聲啟動,每一層的玉米苗均可實現上下換位,便于輪作培育。“育苗中心擁有2條自動化生產線和14套立體苗床,年育優質水稻苗4.72萬畝。”王峻峰介紹說。
從北斗導航播種機的精準落子,到立體苗床的空間革命,儀隴正以“改地、賦智、聚鏈”的立體攻勢,在起伏丘陵間書寫“向山地要效益、以創新謀突破”的新章。
扮靚鄉野繪就宜居宜業新卷
春分時節,馬鞍鎮金山村的千畝油菜花海翻涌如金,無人機鏡頭下,朱紅色熱氣球載著游客升至半空,俯瞰金色浪潮中躍動的機器人舞姿與裊裊茶煙。“高鐵開通后,三天菜花節吸引4萬游客,消費破百萬!”村支書代云東的聲音穿過人群,指向遠處朱德故里景區的方向。這片曾因土地撂荒“出名”的村莊,如今借勢景區客流,將農旅融合的招牌越擦越亮。
30公里外的賽金鎮潮水壩村,柑橘清香正浸潤春日。村民王大姐麻利地剝開一顆春見耙耙柑,橙黃的果肉在陽光下透出蜜色,“甜吧?新品種!”她笑著將果盤遞給游客。觀景平臺上,副鎮長曹前指著漫山翠浪介紹:“去年改種的千畝川津1號早熟柑橘,一上市就供不應求。”橘香引客來,潮水壩村利用柑橘產業優勢大力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已形成了集柑橘博覽、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柑橘文化主題旅游目的地。
暮色漸沉,福臨鄉建華村的彩繪文化墻被晚霞染成橘紅。村委會門前,“省級四好村”銅牌下,村民歌舞隊隨著村歌旋律揮起綢扇。“柴垛變花架,籬笆爬薔薇,誰能想到這兒曾是‘臟亂差’的深溝村?”村支書徐偉翻開“六凈行動”臺賬:95%的庭院整潔率、30面主題彩繪墻,讓窮山溝變身“一步一景”的和美鄉村樣板。
“建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有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處細節。”吳江在采訪中列出一組數據:近兩年儀隴共統籌資金6900萬元,實施115個到村項目,培育10個示范村、1個精品村;51個“廁所革命”示范村新改建戶廁10450座,全縣畜禽糞污、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0%。鄉風文明建設同樣步履不停——紅白理事會“理”出節儉新風,12萬人次參與的移風易俗與鄉風文明建設活動,讓“面子”工程變成“里子”實惠。
桑田搖曳,麥浪翻涌;柑橘飄香,絲路綿長。在朱德故里的紅色熱土上,儀隴以“守底線”筑牢根基,以“強產業”激活動能,以“破難題”開拓新局,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潑墨揮毫。這片曾承載農耕文明厚重歷史的土地,正以“向山要糧、向智要效”的魄力,錨定建設“丘區農業樣板縣”目標,在巴山蜀水間奏響鄉村振興的嘹亮強音——未來,德鄉兒女將繼續以大地為紙、以奮斗為筆,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續寫更多“沃野煥新顏”的儀隴故事。
蓬安縣睦壩鎮常豐農事服務中心,立體循環智能育秧苗床整齊排列。劉永紅攝 ●彭圣洲 智能化育秧、無人機精準施肥、農田小氣候自動觀測站、智能識別...
西充縣東太鄉的晚熟柑橘通過電商平臺,遠銷全國。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余中華攝 主播在電商直播間銷售農特產品。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易立權攝 編...
鳥瞰儀隴縣雙勝鎮糧油現代農業園區一隅。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梁洪源攝 ●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馮方雄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
四面山村變成花海。 桃花競相綻放。 3月23日,高坪區擦耳鎮千畝桃林李林迎來盛放期,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和梨花,如霞似錦,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
聯系我們
電話:0817-2719266
傳真:16
地址:南充市北湖路99號“恒河羅曼威森”11樓。
郵編:637000
郵箱:1103197942@qq.com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
關注 好充食